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实验室动态
动力锂电池工程实验室2021届研究生学位论文答辩圆满落幕

      2021年5月28日,动力锂电池工程实验室2021届研究生学位论文答辩在科研楼连廊402会议室举行。答辩委员会由所外专家浙江大学陈卫祥教授,南昌大学周浪教授,燕山大学邵光杰教授,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温珍海研究员,江西理工大学钟盛文教授,南昌大学岳之浩副教授,以及所内导师刘兆平研究员、周旭峰研究员、沈彩副研究员、陈亮副研究员和邱报副研究员共11位成员组成,其中陈卫祥教授担任答辩委员会主席,邱报副研究员担任答辩学术秘书。
       答辩会上,博士研究生尹充首先汇报了“富锂锰基正极材料的局域结构及电化学性能研究”的研究报告。研究内容分为三个部分,第一是合成过程的结构演化和性能研究,第二是局域结构和晶格氧活性的关系研究,第三是富锂层状氧化物正极材料电化学过程中的结构演化。该研究基于同步辐X射线先进表征对富锂材料的原位合成过程、充放电过程和循环过程等覆盖正极材料全生命周期的过程中的相转变和局域结构的变做了一系列深入的研究工作,并对富锂材料和相关表征测试的发展进行了总结展望。答辩委员会对尹充博士的研究工作的深度给予了肯定。博士研究生江顺琼的答辩报告题为“石墨烯基平面型柔性超级电容器的构筑及性能研究”。该研究以提高活性层柔韧性和拉伸性能为目的,从减薄活性层、提高长径比和提高活性层韧性三个方面出发,分别做了基于超薄石墨烯膜的平面型柔性超级电容器,基于石墨烯纳米卷的平面型柔性超级电容器,基于石墨烯改性MnO2纳米线的高能量密度平面型可拉伸超级电容器,以及基于无褶皱凝胶态电极的平面型可拉伸超级电容器四个研究工作。答辩委员会就柔性超级电容器的能量密度、活性层和基底层厚度比例、以及弹性模量等问题进行了探讨。硕士研究生黄云博汇报了“复合固态锂电池的制备及其离子迁移机制的研究”。该研究采用锂镧锆氧(LLZO)无机固态颗粒和聚氧化乙烯(PEO)聚合物基体,制备了不同LLZO含量的LLZO-PEO复合固态电解质,采用峰值力导电原子力显微镜,研究了温度和LLZO含量对该复合固态电解质中离子迁移的影响。答辩委员会对原子力显微镜的探头作用在无机固态颗粒和PEO基体上的压力和接触深度等详细问题进行了提问。硕士研究生李莲华毕业论文的题目是“基于氯化铝/N-甲基乙酰胺电解质的铝-石墨烯电池研究”。该研究通过制备了低共熔的氯化铝/N-甲基乙酰胺电解质构建了铝-石墨烯电池,发现石墨烯在发生插层反应的同时还可能存在一定的赝电容行为,并随着循环的圈数的增长,表现出容量的增长。答辩委员会针对该电池体系的的优势、石墨烯发生插层反应的机理等问题进行了提问。
四位研究生答辩完后,答辩委员会的所外专家和动力锂电全体师生还一起见证了邓伟博士和傅儒生博士精彩的博士后出站报告。邓伟博士从全电池的角度出发对锂金属实用化所面临的问题作了一个非常全面的总结,提出了一种测算活性锂和死锂与电池循环寿命关系的一种新方法,并通过电解液调控和锂金属层表面结构设计有效构建了稳定的电极电解液界面层,大大提高了锂金属二次电池的循环稳定性。 傅儒生博士的出站报告题目是“高性能氧化亚硅复合负极材料制备及储锂机理研究”。该研究针对硅基负极体积膨胀问题,构筑了高机械稳定的自机械抑制石墨烯复合SiO负极材料,电化学测试表明以此作为负极材料,在极端电芯制备工艺条件下可以制作出在500圈循环后容量保持率达78.1%的353Wh/kg的软包电池。答辩委员会专家对两位博士后的工作给予了高度评价。
      各位研究生及博士后详细介绍了他们论文的研究背景、思路和过程,并展示了其研究成果。简洁扼要地回答了各位答辩委员的问题,表现出了动力锂电工程实验室研究生的水平和风采。评委专家们针对各位研究生的工作及成果进行了深入的讨论,一致认为其工作具有一定的高度和深度,选题明确,思路清晰,数据真实可靠,达到了研究生毕业的标准。最后,答辩委员会全体老师全票通过了尹充,江顺琼的博士毕业论文以及李莲华和黄云博的硕士毕业论文答辩,并建议授于尹充和江顺琼博士学位,授予李莲华和黄云博硕士学位。至此,动力锂电池工程实验室2021届研究生学位论文答辩工作圆满落幕。

供稿:动力锂电池工程实验室  温晓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