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团队文化 -> 心灵感悟
团队心语

 团队心语

 刘兆平(研究员):我们团队经过近六年的发展、探索和实践,经历了从无到有,从有到大,从大到强的快速发展历程,我们收获了成绩,收获了赞誉,当然,也收获了质疑,收获了误解。然而,一切都不足以让我们遗忘初心,我们一直满怀激情地奋斗耕耘于科研田地中,不仅仅是因为有共同成长的情缘和爱的温暖,还有百般磨练后凝聚的坚毅与力量。于是,我们团队用实际行动打造了“激情创新•共同成长的团队文化,达成了一致的核心价值观——坚持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并举发展,加快创新,努力产出论文、专利、产业化技术等多元科研成果;与企业紧密结合,走产研合作之路,尽快将实验室成果产业化,将科技变成生产力;团结合作,打造优秀的创新团队,随团队发展壮大获得个人发展与进步,从而实现个人价值。

 

  

 

张一鸣(副研究员):在这四年时光中,我见证了我们团队的成长与发展。在实验室规模上,我们从仅有一些瓶瓶罐罐到如今建成了电池材料中试基地和一整条全电池实验线。在人员数量上,我们从仅有20余人的队伍发展成了如今拥有将80余人的大团队——动力锂电池工程实验室。在科研成绩上,我们也从仅发表几篇科研论文转变为一个个可产业化的技术成果。同时,在这个团队中,尤其是在团队带头人刘兆平研究员的身上,我也感受到了一种别样的精神特质,既有美国文化的激情澎湃,又有日本文化的刚毅坚忍,更有中国文化的勤奋顽强。正是这样的精神状态,推动着我们这个团队在短短的几年中获得如此大的进步。我想可能也只有这样的精神状态,才使我们的团队能够在目前这样一个百舸争流、奋楫者先的环境里赢得了自己的一席之地。在将来的发展路上,我们团队还会遇到很多困难与挑战,但我想只要坚持与努力,并不断求索,就一定能够克服与超越。

 

 赛喜雅勒图(工程师)不知不觉,我在材料所已经四年了,学到了很多东西、经历了很多事情,也有很多感悟。这些感悟凝在了嘴边,就好像茶壶里煮饺子一样,有口说不出。如果想要用几个词来描述,可能最好的就是“归属感”、“使命感”和“荣誉感”。从不熟悉到熟悉,从旁观者到参与者,从参与者到组织者,就这样一步一步,我习惯了我们的团队,融入了我们的团队,喜欢上了我们的团队,归属感也就这样自然而然地产生了。

 

 

 

郑超(助理研究员):两年前,我怀着向往的心情来到材料所。在这两年工作中,我从一个博士生慢慢向独立科研工作者蜕变,在这个过程中除了在科研方面取得了收获外,我更有幸参与到大项目的策划和申报以及研发小组协作管理等方面的工作,这些极大地锻炼和提高了我的科研综合能力,使我懂得如何去做科研,如何做好科研。我最大的体会是,科研工作需要激情和耐心,有了激情才会有动力,有了持之以恒的耐心,才会取得最终的胜利。

 

 

 

胡华胜(工程师):转眼间,来材料所工作已经三年半了。很荣幸能够加入这个大团队,三年里也见证了团队由小到大,由弱到强,一路走来的艰辛。在此期间,三项技术成果的连续转移转化以及团队在锂电池业内影响力的不断提高,使得我们更有信心为团队的发展,为个人的理想而不断努力奋斗。

 

 

 

王国华(工程师):2011年毕业之后,我来到了这个大家庭。还没来得及认真想想“时间都去哪儿了”,三年就已经过去了,回顾过去的点点滴滴,格外令人感慨。记得刚来所时,材料所还在扩建中,如今,一个园区布局合理,建筑物协调和谐,树木花草相映成趣,环境优美新材料所展现在我们面前。自从搬进新的科研大楼之后,在团队全体成员的共同努力之下,整个办公区窗明几净,地面干净、整洁,给人以赏心悦目之感。每天早上一上班,视线所及,感受到的都是美好和丰盛,周围环境处处都在传递正能量。长期在此环境中,也将对工作人员产生持久的、潜移默化的影响。一个美好的环境不仅会使人心情舒畅,也会让人内心世界变的更加丰盛,我相信,带着这份“美好与丰盛”,我们也将会心无旁骛的攀登一座又一座科研高峰,尽情领略科研道路上的美好风景。

 

 

张茜(高级助理):两年前,作为刚刚毕业的一名研究生,很庆幸我选择我们这个团队,因为这是一个充满活力和凝聚力的年轻团队,当我刚进实验室时看到的是大家专心致志、热火朝天的做实验,自然而然地带动了我的科研热情,很快我就融入其中,开启了我的科研之路。在这里科研不再枯燥乏味,而是大家齐心协力、充满干劲地放手一搏。大家工作的激情与热情也不断地鼓舞着我更加努力工作,好尽自己的微薄之力,让我们研发的材料在电动车中得到应用,让我们团队更加出彩。

 

 

 

丁世云(高级助理):2013年秋我来到了材料所,加入动力锂电工程实验室这个大家庭,认识了一群热情、青春洋溢的伙伴。将近一年的时间里我不断在学习中成长,也在成长中学习。我的努力也得到了认可,当然我的成绩离不开大家的帮助,正是由于他们的支持,我所做的项目才有现在的进展。非常感谢团队全体同仁的热心帮助及大力支持!而且现在能在新科研大楼这样优美的环境中工作、学习,大家的热忱更高,我也将更加努力工作,不断提升自己,争取更上一个新的台阶!

 

 

 

王小兰(工程师):2013年初夏,我加入了动力锂电池工程实验室。自从第一天来这里工作,我就深知自己非常的幸运。虽然曾在几个大城市工作过很多年,但仍然欣喜于这里优良的研发传统和完备的研发平台。领导毫不吝惜对员工的信任和支持,团队成员都能够为共同的目标而团结协作。有了这么融洽与和谐的环境,我有什么理由不在工作中投入最高的热忱,为“让电动汽车跑得更快、更远、更安全”这一美好目标而踏实努力工作。 材料所是一片福地,这里有太多人值得感激,有了他们,我才得以专心于研发。感谢实验室为我提供了这多年难遇的机会和平台,感谢各位同事的包容和关心。

 

 

姜宏(高级助理):所两年半,由研发岗位后期转为实验室科研管理岗位。我一直相信:一切都是缘分!庆幸自己能够在这里跟随着团队一起成长发展。在这里,我们忙碌而充实。在这里,我们不仅是同事,更是兄弟姐妹,互相关怀!在这里,我们是一支年轻而充满活力的青年队伍!在这里,我们有共同的目标,那就是把我们的团队变大变强,并做出成绩!感谢身边的朋友们!

 

 

 

顾庆文(高级助理):岁月如梭,时光荏苒。不知不觉间,来到材料所已经两年了。我由一名课题研究生转变为科研助理,团队目睹了我的成长,同时我也见证了团队快速发展为拥有80人的工程化研究团队。两年里我完成了“科研小试”到“工程化实践”的角色转变,每天工作在团结合作的团队中,做喜欢的研究工作,我坚信自己在平凡的岗位上,也能为团队创造业绩。

 

 

 

曹海亮(博士研究生):时光飞逝,转眼我来到这个“大家庭”快四年了,亲身经历了它由小变大、由弱变强的过程,由当初十几人的小团队发展到现在拥有80多人的大团队,并不断有新人加入。庆幸之余又深感这一切来之不易,有团队负责人的正确决策和领导,又有每一位成员的辛勤努力,大家分工协作、任劳任怨,像小小的螺丝钉一样坚守自己的岗位,保证了这个“大机器”高效快速地运转。

 

 

 

 

邱报(博士研究生):自从20109月考入材料所的研究生以来,不知不觉过去四年,时间已经渐渐抹去了当时“初生牛犊不怕虎”的豪情,滋生了此时“长出角来反怕狼”的担忧。是以前的无知还是现在的软弱?不管怎么样,随着科研工作的深入,感到需要弥补的知识越来越多,甚至都不知道如何前进。但是我坚信,良好的心态,充足的时间,持久的积累以及广泛的沟通,一定会解决心中的疑惑。

 

 

 

 

韩少杰(硕士研究生):还记得两年前,因为看好新能源产业发展前景和钦佩刘兆平老师带领团队取得的辉煌成绩,我毅然选择了加入该团队。两年来,在各位老师的指导下,在实验室师兄师姐们的帮助下,我完成了从有机高分子材料到无机能源材料的专业转变,更完成了由大学生向研究生的蜕变。如今,面对富锂锰基正极材料基础研究的各项挑战,我将秉持团队的核心价值观,为团队的更新的精彩一页献自己力量!

 

 

 

唐长林(高级工程师):我们团队见证了我的成长与成熟。五年来,多少青涩的故事,已凝结成进步的台阶,多少并肩作战的豪情,交织成温暖的诗篇,非常荣幸代表团队参与石墨烯材料从实验室到产业化的挑战,与团队共同成长,由衷感谢所有接纳、包容、鼓励我的兄弟姐妹们,祝愿团队不断发展壮大并取得佳绩。在此,特给团队赋诗一首:

一次从纳米到锂电的跨界转型

一团由石墨烯与锂电引起的激情火花

一条把基础与应用并举发展的长征路

一位值得跟随的带头人

一群热血沸腾的意气书生

向前进,向前进!